• 欢迎访问3777金沙娱场城在线官方网站
货物查询

全国咨询热线400-663-9099
3777金沙娱场城在线

农村物流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字号:T|T
文章出处: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24-06-27 08:22:00

 

引言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即消费转型,从传统物理消费到数字经济网络消费,扩展了消费的空间半径和时间半径,辅之以完善的物流设施配套,进而影响消费敏感性和活跃度。消费理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被认为是消费者跨期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当前收入、过去收入和未来收入。且认为消费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行为。提升农村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可以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生产力,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并推动消费预期增长(Fred,1921;Keynes,1936)。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实际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实际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632元,实际增长2.5%。可见,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有利于引导城市生产要素有序向存在更多细分市场且生产回报率更高的农村和偏远地区流动,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活力。

随着我国目前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物流业能够有力地推动消费和投资,实现内需规模的新突破,且能够带来经济的持续繁荣。此外,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农业基础,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崛起,其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的先进程度明显增强了供应链系统与国内需求的匹配度。持续提升供应品质,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建立了990个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并且设立了27.8万个村级快递服务站。全国95%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覆盖,累计开通交邮联运邮路近2500条。31个省份全面开展邮快合作,代投快件同比增长115%。不断织密的快递网背后是加快换挡升级的“快递进村”,体量持续壮大的“快递入厂”,每天超亿件快递包裹在农村地区流动,持续激发乡村消费活力。

农村物流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速度与质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应提升现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积极投资建立冷链集散中心,大力实现县级以上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的整合,促使农民收获、运输、销售的全面协调,同时积极投入资源,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以及为周边环境、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以及农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物流系统对刺激农村消费、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改善乡村物流发展不足等问题”“构建规范高效乡村物流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各地区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三级邮递网络建设,在“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给农村发展带来新动力。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论述了农村物流发展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对扩大我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多数学者研究物流业与流通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少有文献研究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分析缺少定量研究,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丰富了研究领域的量化内容;同时通过对三大经济带进行划分,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

文献综述

物流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主要以实体流通为主要特征。物流是商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也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必经途径。目前物流业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物流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农村物流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其中,对流通业发展和物流业发展的研究相对成熟,而对于农村物流业而言还缺乏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阐释,仅以不同学者研究对物流进行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分歧的,而且很难形成统一的阐释,也为后续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

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陈树广等(2022)通过构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为其具有保障居民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复苏、提高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张增辉(2023)从消费视角切入,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刘向东(2023)结合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视角阐释了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优化商品供给条件释放农村消费潜能。杨水根等(2020)研究发现提升流通效率使得流通成本减少,实际收益上升,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消费品质并优化了消费结构,因此,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汪洋(2022)坚定推广“互联网+”计划,提升互联网与现代流通业融合程度将促进居民消费实现新增长。可见,流通业发展提高了居民消费的同时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结构,实现了居民消费新增长。

物流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龚瑞风等(2022)通过三阶段DEA对中国区域物流业效率进行测度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张弘(2022)测度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双业协同集聚增强了区域居民消费扩张。崔宏凯等(2021)将长江三大都市圈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相互影响视为研究的焦点,并通过灵活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物流行业在GDP的提升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居民消费。乔焱宁(2016)研究发现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是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这两个方式来实现。各位学者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上切入,实际探讨物流业发展对于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

农村物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彭自康(2022)深入探讨了农村物流的三个重要领域: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以及农村消费品。朱佩芬(2021)以农村现代物流为视角,对全国分东、中、西、东北四个地区进行农村居民消费研究。张晶宇(2023)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深入探讨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复杂关联,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马信春(2023)在剖析边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与区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农村物流发展较流通业与物流业相比较未完善,多数学者结合农村实地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综上所述,研究农村物流对于农村居民消费影响问题的文章较为缺乏,多数学者更多集中在流通业和物流业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上。本文以全国三大经济带为划分标准,受区域异质性影响,对于农村物流发展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国内研究多集中在定性和刻画上,缺乏定量的经验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机制分析

农村物流发展主要通过基础设施水平、物流产业规模、物流运作成效、信息化水平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首先农村物流发展受到物流业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转变农村居民消费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物流消费体验,从而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乡村道路与投递线路的优化将促进城市商品快速流向农村,刺激农村居民实现消费。其中物流产业规模的大小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数量增加将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拉动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物流运作成效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居民购物的满意度与信任度,良好的购物体验将增加线上购物的需求,从而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信息化水平通过网络基础设施普及和扩张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线上使用量,加速物流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农村物流发展影响居民消费机制见图1。

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本文将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根据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进行划分(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东、中、西地区的省份划分进行地区统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构建基准模型。通过参考先前的学术研究,将传统的消费函数转换为更加精确的线性表达,其结果如下:

正在加载图片

图1 农村物流发展影响居民消费机制分析图   下载原图

 

正在加载图片 

 

Cit是指i个省份在第t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Logisticsit是对农村物流水平发展程度的反映。控制变量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公共图书馆数量(Lbr)。c为常数,εit为随机干扰项。

(二)变量选择

本文变量含义见表1所示。

1.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核心解释变量):

根据我国物流发展水平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彭自康(2022)朱佩芬(2021)马信春(2023)的做法构建衡量农村物流业发展水平的一级指标。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水平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用由农村邮政投递路线(Lrl)和公路基础设施投资(Hbi)的近似可得。农村物流行业规模通过使用农村物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入(Fa)、货物运输量(Vft)以及农村物流行业的就业人口(Nli)来衡量。物流运作效率由农村每周投递次数(Wdt)衡量。农村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由农村宽带接入用户量(Nrb)衡量。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被解释变量):

采用全国31个省份2010-202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Pcce)衡量。

3.控制变量。

主要涵盖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cpi)、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公共图书馆数量(Lbr)进行实证分析。

(三)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10-2021年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库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

实证分析

(一)数据合理性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表明数据显著,接受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采用Pedroni检验,结果见表3。可见,在1%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且p值小于0.01,即变量存在协整关系。随后通过Hausman检验,研究结果双向固定效应模型(FE)在估计方面优于其他回归模型,故使用该模型更加合适。

(二)模型回归结果

1.基于全国样本的分析。

根据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增速较缓阶段,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最为迅速,而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表4为双向固定效应结果,从结果来看各地区的拟合度均在0.9以上,模型拟合度很好。估计结果显示:

物流基础设施。农村投递线路长度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正向促进影响。公路基础设施投资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结果在1%的水平下显著。

  

表1 变量含义表  下载原图

 

 

正在加载图片

  

表2 单位根检验  下载原图

 

 

正在加载图片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显著,下同。

  

表3 协整检验  下载原图

 

 

正在加载图片

  

表4 农村物流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下载原图

 

 

正在加载图片

注:括号内的数值是t值,下同。

物流产业规模。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在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在5%的结果下显著。农村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从业人员数量对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均产生正向促进影响,而东部地区的影响在1%水平下正向显著。

物流运作成效。农村每周投递次数对东中部农村居民消费产生负向影响,即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信息化水平。农村宽带接入用户量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均产生正向促进影响,而中部地区在1%水平下显著。

可见,一级指标基础设施水平、物流产业规模与信息化水平均对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正向促进影响,物流运作成效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产生抑制作用。

关于控制变量的结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均产生正向影响,回归结果系数均为正。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指数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公共图书馆数量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

2.区域异质性比较分析。具体如下:

东部地区影响结果。物流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对于东部地区产生正向影响。农村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从业人员数量增多,将会促进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增加农村地区物流企业的收入,进而影响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同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东部农村地区居民线上购物的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物流运作成效对于东部地区影响显著,但呈现负向影响关系,由于农村每周投递次数增多,物流需求上升而物流公司无法提供稳定的投递服务,有时无法保证商品的质量和安全,会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基础设施水平对于东部地区影响较小。东部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相对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发展较快,由于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正在发展阶段,相较于物流电商发展较为饱和的东部地区来说,基础设施的水平高低对于中西部发展更为明显。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下载原图

 

 

正在加载图片

中部地区影响结果。基础设施水平、物流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均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物流成效对中部地区影响显著,但呈现负向影响关系。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快速的物流服务使得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更容易得到所需的商品,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过度。若受到物品的诱惑,购买更多的商品,导致消费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则陷入个人财务困境,从而抑制消费。物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部地区的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可能导致商品过剩。当市场供应过剩时,商品价格可能下降,从而降低了居民的购买意愿。同时物流的发展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对线下购物需求的减少,进而转向网络购物,享受线上购物的便利性和价格优势。这可能导致中部地区的实体店面对竞争压力减少客流量,从而限制了当地消费。

西部地区影响结果。基础设施水平和物流产业规模均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基础设施水平发展快速将进一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现如今,单一的线下购物方式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西部地区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财政倾斜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发展从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

随着物流行业的集中化趋势逐步向中部和西部蔓延,不仅扩展了物流行业的规模,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在物流成效和信息化水平方面,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水平,导致硬件与软件设备难以发展,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发展影响较小。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包括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缺乏便捷的网络购物渠道和电子支付方式,限制了农村居民获取和购买商品的能力。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缩尾处理后对上文的实证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稳健性检验结果,使用缩尾后的数据进行回归,核心解释变量Lrl、Nli、Nrb、Pcpi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2的系数与原回归结果符号相同,都为正值,数值相差不大,更加有力地说明数据的稳健性。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根据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水平、农村物流产业规模、农村物流业运作成效以及信息化水平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内在关联。得出结论如下: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处于增速较缓阶段,受区域异质性的影响,地区发展很不均衡。农村物流发展对于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最明显,西部地区影响较小。根据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最为迅速,而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有些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对农村物流的发展造成一定限制。由于东部地区的资源发展饱和、物流综合发展指数高,物流发展水平快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鉴于东部地区的资源发展饱和,资源进一步向中部地区倾斜,中部地区物流发展将直接作用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最为明显。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的限制物流发展水平较慢,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较小。

(二)建议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政策实施,中西部地区在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也在持续推进,但是,由于幅员辽阔,部分西部地区还存在“村村通”不畅现象,造成农产品市场“最后一公里”断节。为了加速中西部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需通过提供更多的奖补,来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2.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与物流业集聚。

农村物流具有分布零散、环节众多、过程繁杂等特点,导致农村物流资源整合难度大、物流服务效能低、物流浪费大。为了推进农村的经济社会进步,政府应采用强力举措,如制定相关的帮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经济社会进步能力,并且通过建立集散、流通、存放、调度、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地区提供有效的支撑。通过运用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能够有效抑制物流成本,从而大大缩小物流的运输、搬迁、安装、储存和打包等过程的损失,进一步提高物流的效率。

3.提升农村物流产业技术效率。

物流市场主体众多,竞争压力大。尽管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农村物流行业中,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信息化程度都高于其它区域,但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融合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完善农村物流系统对刺激农村居民消费、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完善物流产业的技术和信息系统,降低物流过程的成本,同时也能够推动物流公司的经济增长。此外,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在物流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市场主体培养、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优点,推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物流合作,以实现平衡发展。

4.加强物流组织规模与创新。

加强农村物流企业建设,加快传统物流企业转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强化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有力促进现代化农村物流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流通体制的创新,培育和扶植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公司,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迅速扩大组织规模和服务领域,以适应原有农产品物流公司的变革。实现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并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村物流配送公司等作为主要的金融支持对象,从而推动分散农业生产逐渐走向区域化、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