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一发展势头带来了更多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的涌入,形成了外资企业与国内物流企业的双向交流。随着我国物流领域全面对外开放,跨国巨头如ups(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联邦快递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同时,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使得物流运输格局发生巨变,对物流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时势下,智能物流系统开始展现其重要性,逐渐成为当代物流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物流系统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控制,为物流管理注入智能化理念,具备了显著的竞争优势。这一新兴技术将为我国逐步实现物流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智能物流系统是一种集成智能化技术的先进管理系统,其目标是使物流系统具备类似人类的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系统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平台,广泛应用于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基本活动环节,实现货物运输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管理优化,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消耗[1]。
通过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智能物流系统能够优化物流过程,降低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成本。系统通过对物流网络的全方位感知,及时掌握货物的实时位置、状态和运输进度,从而降低了货物运输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运输计划,避免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和运输拥堵,最终减少了物流成本。智能物流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深入挖掘物流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为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支持。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系统能够识别潜在的优化点,指导企业调整供应链策略、优化仓储布局,进而提高物流效率。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有助于企业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提前应对潜在的物流瓶颈和风险。自动化的仓储系统、智能物流设备能够替代部分人力工作,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机器人、自动导航小车等智能设备的使用,使得物流过程更加精确、高效,大大缩短了货物的搬运时间和处理周期。通过实现物流过程中的智能化,智能物流系统能够更好地协同各个环节,避免信息断层和沟通不畅,提高整个物流链条的协同效能。
传统的物流管理往往受到信息不对称、流程不透明等问题的制约,而智能物流系统通过实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得整个供应链变得更加透明、高效。企业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策略,从而实现产业链的高效协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水平。通过整合各个环节的信息和资源,智能物流系统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体化。在传统模式下,企业往往只关注自身的生产和物流环节,而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使得整个产业链得以连接,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整体。这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的上下游互动,促进协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此外,智能物流系统的使用还使得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增强了产业的灵活性[2]。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系统可以迅速识别市场趋势、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这种灵活性使得企业能够更迅速地调整产品结构、改进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整体的升级。
智能物流系统通过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使得商品更加便捷、迅速地从生产端流向消费者。这种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缩短商品的交付周期,提高商品的及时性,满足了消费者对快捷、高效购物的需求。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有助于优化商品库存管理,减少因过量库存而产生的资金占用和浪费。通过实时监控库存情况,系统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市场需求,从而减少库存积压和滞销情况。这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调整生产计划,生产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从而提升了商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企业能够以更为合理的价格提供商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种价格优势有助于拓展内需市场,尤其对于中低收入人群而言,这种价格优势可以提供更为实惠的购物选择,有助于促进消费的升级。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物历史、偏好、行为等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定制化的服务。这种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兴趣,推动了消费升级的趋势。
在技术层面,创新发展体引入了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如穿梭机器人等。这些设备具有自带动力、低能耗的特点,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叠加,实现了物流过程的智能化管理。穿梭机器人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使得物流系统更加灵活和可靠。中央控制系统的采用使得整个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机器人的状态,对潜在故障进行预警,确保物流运输的顺畅和可控性,从而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创新发展还体现在服务创新,引入共享经济理念,通过共享仓储、共享运输等模式,为物流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定制化的服务选择。共享模式的引入对传统物流产业的运作方式进行了革新,加速了物流供应链的升级,为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路径。此外,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智能物流系统可以借助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入数字化平台、电商和物流结合等方式,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优化和智能化。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是智能物流系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国有关智能物流的政策不断完善,2015年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发展智慧物流配送是适应柔性制造、促进消费升级,实现精准营销,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政策指导强调了智能物流系统对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战略性作用。随着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政府对智能物流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十三五”发展以来,新技术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了“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这表明政府对于智能物流的发展趋势有着明确的认知,并在规划中强调了这些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对于智能物流系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于新技术的鼓励和支持,为企业投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信心,在政策的引导下,企业更愿意投入到智能物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中,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大量物流设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庞大而高效的物流互联网网络。在我国,超过几百万辆重载货车已经安装了北斗定位装置,托盘、集装箱、仓库和货物等也纷纷接入互联网。这一趋势使得物流互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促使物流行业进入了信息互联、设施互联的新时代,为实现“物流在线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流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为各参与者提供了实时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3]。生产商、物流公司、零售商等参与者能够通过平台清晰地了解货物流转的状态、位置以及运输进度。通过云平台,物流企业实时监控车辆的位置和运输情况,使得整体物流信息更加透明,提高了物流效率。物流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物流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企业能够采集、分析大量物流数据,为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物流互联网平台可以优化运输路线,避免拥堵和延误,提高了运输效率。
物流大数据研究和应用作为新兴领域,尚处于初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在细分市场中,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和电商物流等正积极尝试应用大数据技术,但实际应用情况显示,电商物流凭借互联网平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菜鸟网络的出现为电商物流大数据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根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6月1日至18日,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46.78亿件,同比增长48.66%。截至6月,我国快递日均业务量接近2.6亿件。物流大数据应用提升了决策效能。通过对海量的物流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企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使得企业能够更准确地制定运输计划、优化仓储布局、调整供应链策略等。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货物流转情况,合理安排运输路线,避免拥堵和延误,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物流效率。例如,顺丰速运通过对运输路线、运输车辆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了运输效率,缩短了货物的运输时间。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企业可以挖掘潜在的运营优化点。通过对历史运输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运输瓶颈,优化配送路线,降低运输成本。此外,物流大数据应用增强了市场洞察力,通过对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趋势。例如,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购物行为,推断用户的消费偏好,从而更精准地进行商品推荐。
智慧物流的核心理念是“协同共享”,这一理念通过分享使用权而不占有所有权,打破了传统企业边界,促进了企业间更深层次的分工协作。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这一理念成为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最大创新源泉。近年来,“互联网+”物流服务成为协同共享理念的杰出代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深度融合,重塑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式和分工体系。在仓储领域,共享仓储模式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仓储空间,减少库存积压,提高库存周转率。通过物流平台的共享仓储服务,不同企业共同利用仓库资源,避免了重复投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仓储成本。在运输方面,共享运输通过统一的运输网络进行集中运输,降低了空载率,提高了运输效率。这种模式还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意义。共享经济模式的引入使得协同共享助推模式更具可操作性,例如滴滴货运的共享服务,通过整合货主和货车司机,实现了货物运输的高效共享。一些知名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协同共享助推模式创新。例如,Uber Freight通过数字化调度系统实现了货车司机和货主的快速匹配,货主可以通过Uber Freight平台找到合适的货运司机,而货运司机则可以利用该平台寻找货物运输的机会。
由于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和创新性,政府相关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滞后或不够精准,导致政策环境缺乏对智能物流系统的有效引导和规范。例如,一些地区可能缺乏对智能物流系统发展的明确支持政策,使得企业在系统建设和创新应用时面临困扰。政府政策的滞后和不精准使得智能物流系统在政策环境下发展时受到阻碍,难以充分释放其潜在效益。在智能物流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不具有创新性,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智能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例如,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缺乏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理解而在智能物流应用中步履维艰[4]。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影响了对智能物流系统的积极投入和创新应用。另外,管理体制不健全还表现在行业标准缺失或不足等方面。由于智能物流系统属于新兴领域,缺乏统一的、明确的行业标准,导致不同企业在系统建设和应用中存在互操作性、数据共享等方面的问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企业在进行智能物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时缺乏规范和指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尽管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中,仍存在技术水平不够先进、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物流企业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上相对滞后,无法充分发挥智能物流系统的潜力。技术水平滞后不仅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也限制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应用范围狭窄是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不足的另一个方面。由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导致智能物流系统在应用范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在一些传统物流企业中,仅在物流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应用,而在更高级的智能决策、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应用较为有限。这使得系统未能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无法充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也是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不足的原因之一。由于投入不足,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相对匮乏,限制了系统在新技术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速度相对较慢,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的差距。
人才短缺是智能物流系统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智能物流系统涉及到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领域,而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企业难以招聘到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导致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难以顺利进行。社会对智能物流的认知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由于智能物流系统属于新兴领域,社会对于其作用、优势、风险等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还相对不足。这种不足的认知程度可能导致公众对智能物流系统持怀疑态度,从而抑制了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例如,一些用户可能担心智能物流系统对人类就业的影响,或者担忧系统在运作中可能涉及隐私泄露等问题。由于专业人才短缺和社会认知不足,企业在推动智能物流系统的实际应用时可能遭遇阻力。例如,企业可能因为缺乏人才而难以顺利开展系统建设,或者因为社会对智能物流认知不足而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信任。这种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智能物流系统的推广和普及。
政府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提出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各相关企业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引导。这包括建立智能物流系统标准、推动技术创新、制定有利于系统发展的政策等方面。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投入到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中。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到智能物流系统建设中。这包括财政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政府可以对投入智能物流系统建设的企业给予科技创新资金扶持,提高其技术创新的动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在法规制度层面提供支持,为智能物流系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可以确保智能物流系统在合法、规范的环境中运行。同时,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标准,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互通。例如,政府可以制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规,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政府在推动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时还需注重跨部门协同合作。不同部门间需要密切配合,形成政策的整体性,确保各项政策协调一致、有力有序。
推进技术创新要注重在物流系统的关键节点应用新兴技术。例如,在仓储环节,通过利用宽窄一体的eLTE无线通信技术和IoT平台,可以实现对AGV无人车、自动扫码机等物流自动化设备的统一连接和管理。这样的技术应用使得仓储过程更为数字化,实现了自动进出库、自动盘点以及资产精准定位跟踪等功能,从而提高了仓储效率。在节点作业与实物运输之间实现无缝连接、风险主动预警、全程可视可管理等高效运作模式,使得整个物流过程更为智能化。应用推广要注重推动智能物流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移动App、AIS、物联网等物流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实时掌握运载工具位置、库内作业状态等信息,实现信息的透明共享,以及实物流全过程可视。这不仅有助于在线协同人、车、货、仓,提高效率,还能通过与外部风险信息的实时互联实现风险的主动预警,提高物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在配送环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货物的配载及配送路线等情况进行智能计算,给出最佳货物配载方案及最优运输路径[5]。这样的技术创新可以更加智能地进行资源规划,提升货物配送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支持创新的政策、提供研发资金等方式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则需要积极引入新技术,通过合理的投资和培训,确保技术的有效应用。
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这需要设立物流专业的相关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全面的物流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流行业的实际运作和需求,企业可以提供“一对一”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指导新人,使其更快地适应并融入物流工作。要培养专业人才,还需要关注创新意识和跨领域能力的培养。现代物流要求物流管理者不仅仅是运输专家,还应该具备对财务、市场营销、采购等工作环节的了解,并能够协调这些环节。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和跨领域的能力成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项目,以及与其他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来实现。同时,鼓励物流从业者参与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对于社会认知的提升,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物流科普讲座,如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或华为公司的松山湖供应链物流项目展,这可以推动物流行业专业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智能物流的了解。媒体也可通过报道物流行业的成功案例、介绍智能物流技术的前沿成果,加深社会对该领域的认知。此外,行业协会和企业可以组织各类展览、论坛,提供平台让社会更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为了更好地提高社会认知,还需要注重与各界的沟通与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圆通快递与众多高校合作,为专业学生设立了“圆通蛟龙奖学金”用于鼓励高校学生。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对话,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播物流行业的理念,也能够了解社会对于物流发展的期望和关切,为智能物流系统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不断进步,智能物流系统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这不仅是物流领域的转型,更是推动整个社会向智能化、创新型发展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智能物流系统在经济中的最大化效益,引领物流产业朝着更智能、高效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