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配送是应急物流完成保障供应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配送的流转,应急筹措或者调拨的物资才能交付到最需要的地方。应急配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是应急物流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
在2022年2月底上海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奥密克戎毒株),当城市采取封闭管理措施后,社会面发生了不少哄抢物资、哄抬物价的情况。虽然广大居民在初期可以有限制的前往商超购买物资,但是随着疫情的不算扩散,为了更快的控制疫情扩散,管控措施也更加严格。由于城市本身的配送人员本身也受疫情影响,应急配送能力减弱,同时需求较日常需求增加较快。应急配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居民生活受到影响。经过初期的短暂混乱之后,经过政府部门努力和统筹组织下,物资的筹措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应急配送人员也在逐步增加,特别是在国内各大快递企业,组织配送人员驰援上海之后,应急配送能力不足的情况有所好转。
202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了2475.89万人,这座巨大的城市在日常运转中,有超过10万名的外卖骑手承担着这个城市外卖的末端配送工作。而在疫情暴发的初期,由于受疫情感染以及防控要求的限制,外卖骑手锐减到1.8万人,每天完成的配送单量在180万单。这个数据可能还不足以说明上海末端配送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对照2023年1月4日发布的一篇文章《日均投递量1000万件,外卖骑手出勤人数超15万人,上海快递外卖运力基本恢复正常》,文中提到了一个数据,上海快递、外卖运力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快递的日均投递量达到1000万件,外卖骑手出勤人数达到15.1万人,日均订单量达800万单。从这两组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应急物流配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应急配送力量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急管理的效率性和有效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由于政府部门以及卫生机构无法准确预测疫情的扩散速度、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自然也无法准备充足的物资,做足应急配送力量的调度。而随着疫情的迅速扩散,面临封控处置的人员、社区、街道越来越多,集中隔离、减少流动传播。从疫情防控的角度,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将传染源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便于管理以及重点观察与救治。但是随着处于封控区域的人数几何式增加,保障物资供应的应急配送能力不足问题就突显出来。对于急剧增加的配送需求,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行为来调节,已经远远不够。
在需求爆发式增加的同时,由于应急配送团体本身也受疫情传播影响,应急配送人员由于其串点较多,接触人员更广,反而成为疫情传播最危险的群体。所以在疫情传播的期间,一方面由于城市管控措施的要求,配送需求几何式增加,城市原本能够满足正常运转的配送能力已经远远不足以匹配。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市场上配送多采用配送员或者闪送、跑腿等方式,在城市紧急状态下,常规配送力量转换为应急配送力量。配送仍然以人力为主,无人配送方式发展较迟缓,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应急配送力量[1]。
突发事件中对道路通行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此类突发事件往往会造成道路的损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道路通行的影响主要是政策管控措施的原因,为了避免疫情迅速扩散,有必要在关键道路、主要路段设置关卡,阻断疫情携带者的流动。在2019年底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期间,道路管控就被大范围应用,高速关闭,国道、省道甚至于乡道都有设置路障、拦截线,个别极端的做法甚至于挖断道路,这都严重影响应急运输及配送的效率。
在2020-2023年疫情防控的抗击中,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道路通行方面追加限制成为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在高速收费站、省界收费站、各县级主干道出入口设置核酸检测、疫情防控检查,将疫情传播的风险隔绝在城市之外。各级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以及地方交通管理、卫生防疫单位通过分区分段管理,将道路管控进一步强化。
在此次疫情抗击过程中,科技手段为精准防控提供了便利,比如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报告、抗原检测等等,通过二维码中的信息可以准确的掌握人员、车辆的过往行程史,分析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高低。对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车辆进行重点防范。由于二维码技术的普遍适用性,疫情初期各地都设有其独立的健康码,信息无法形成共享,正是由于缺少全国性的通行政策,也导致了疫情初期应急运输及配送的效率大打折扣。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疫安全是整个链条的共同任务。国内的物流运输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变革,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机制,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基础条件是应急物流能够在运输、仓储、集货、中转等环节做到疫情防控,做到物资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从供应链的采购到物流运输,再从物流的运输中转仓送到配送中心,庞大的物流专业人员整体上能够严格按照防控政策要求执行,保证疫情防控落实到位,无死角,但在末端配送环节的基础建设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发展较为迅猛的配送,主要是倚赖众多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跑腿人员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服务水平和配送效率,但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对于配送环节缺少卫生消杀,过程缺少监控,同时有些街道和社区为了做到对疫情的严防死守,禁止配送人员进入区域。
综上,本文将从需求分类以及提高配送能力稳定性两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按照紧急程度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划分的依据为受灾地区常住人口以及当前受灾人数。将受灾重点区域化作A级紧急需求,将毗邻乡镇、区县化作B级紧急需求,将毗邻省市化作C级紧急需求。
同时将应急需求物资的品类进行划分,将保障基本生活、医疗、救助的重要物资设为一类;将需求量大且需要持续供给的物资设为二类;将恢复生产生活的保障物资设为三类。通过对需求以及物资进行分级分类,能够保障重要的紧急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减少非紧急物资对受灾区域存储空间的占用及配送人员的占用,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物资和人员浪费。
应急配送能力的波动一方面是由于配送力量的组成方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是应急配送力量主要依靠社会化人力。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导致了应急配送能力的波动性较大,配送团体组织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造成区域或者节点的配送力量瘫痪。提高应急配送能力的稳定性,首先要认识到当前配送力量的主要构成为城市常规的配送力量,且以人力为主。在无人化配送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之前,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配送人员的动态稳定,是关键的要素,通过对配送人员的轨迹、防疫安全进行监督,从配送人员本身提高防护意识,降低公共卫生事件的破坏力,保证配送人员的稳定。同时在政策制定、执行上,城市应急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应急物流、应急配送相关指导条例,在应急场景中依法依规进行统一管理。
突发事件中,路网中断、关停、封闭等情况较为常见,同时对应急物流运输、配送的影响也较大。对于突发事件中路网对应急配送的影响,本文从应急物流运输的两个节点提出优化策略。
应急物流运输特别是城市间的干线运输,是社会商品活动的大动脉,也是应急物资筹措、集运后的重要环节。通过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的长途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大批量运输,为受灾区域的生活保障提供了基础。在此轮新冠疫情中,道路运输行业遇到了物理上道路的封闭以及信息技术上的限制,特别是疫情初期城市间的数据没有互通,导致应急物流的运输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打通物理上的通道,让应急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受灾区域中,同时发放全国通用的通行卡,避免出现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的困境。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配送人员同样是传染源,也是易被传染人群。在配送环节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卫生消杀、防疫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使用科技产物,比如无人机、智能无人配送车等方式。2022年上海市新冠疫情爆发,作为全国城市保障服务较为完善、运输方式多样的全国特大城市。在应对应急配送的过程中,为了保障2500万人口的配送需求,也遇到了配送人员用工缺口大,配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新的配送方式亟需进一步,无人机配送、智能无人车的投放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配送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无人配送作为规模化的常备力量,与社会化应急配送力量形成相互补充。通过多种配送方式的组合实现配送能力的提升,增加应急配送保障力度[2]。
在此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配送环节的防疫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方面是配送人员的防疫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本文提出加强人员管理,落实防疫消杀,通过信息互通,保障配送人员的安全。
另一方面是配送物资的防疫安全。在这个方面,无人机以及智能无人车的使用将有效的避免在途风险,减少物资本身受到感染的风险。
本文通过对应急配送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应急物流配送节点作为切入点,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一方面,提出对应急需求应进行分类管理,将有限的应急配送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提出制定应急物流、应急配送等针对性的条例规章,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通用性。最后对应急物流运输、配送的防疫安全问题进行优化,通过增加过程管理,强化配送人员本身的防疫安全,丰富配送方式,减少应急物资配送过程中的相互传染风险。从而实现对应急配送的整体优化,提高应急配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