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货运业务已成为物流行业新业态,同时也成为物流行业中日益重要的力量,对网络货运平台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对于具备物流专业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然而,当前物流相关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网络货运行业发展需求。
网络货运起源于无车承运人的业务模式,从无车承运人到网络货运在国家政策方面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规划发〔2013〕349号)提出强化对无车承运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其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作用,推进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变。标志着无车承运人模式已经得到国家政策认可,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融入物流行业,涌现带有无车承运人业态特色的物流平台。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明确积极探索无车承运物流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
第二阶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6〕24号)明确组织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允许试点范围内无车承运人开展运输业务。标志着无车承运人模式已经得到国家支持。2016年《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改革试点加快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的意见》(交办运〔2016〕115号)正式认可无车承运人等新的经营模式,并在全国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
第三阶段,2019年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交运规〔2019〕12号),明确从2020年开始无车承运人更名为网络货运经营者,标志网络货运已经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能适应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交通运输部网络货运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共有2937家网络货运企业(含分公司),整合社会零散运力728.8万辆,整合驾驶员602.6万人。从2020年底到2023年9月,网络货运企业(含分公司)数量从815家增长到2937家,增长了2.6倍(图1)。从2021年6月到2023年9月,社会零散运力和驾驶员分别从293万辆和304.7万人增长到728.8万辆和602.6万人,分别增长1.49倍和0.98倍,显示网络货运企业数量和业务量短期内迎来快速增长,迫切需要相应的网络货运作业人才(图2)。
根据《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交运规〔2019〕12号)等文件要求,明确网络货运经营就是指经营者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配置运输资源,以承运人身份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委托实际承运人完成道路货物运输,承担承运人责任的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网络货运经营者已经突破了原有无车承运人的角色限制,不仅可以为实际托运人和实际承运人提供信息中介和交易撮合等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承运人责任,负责整个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工作,保障货物从托运人处安全准时地送到收货人处。
网络货运经营核心是借助线上网络货运平台整合社会运力资源和驾驶员,完善线下社会运力和驾驶员资质与身份核验管理,有效保障货物运输整个流程全程可视化管理。《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服务指南》(交办运函〔2019〕1391号)明确了网络货运平台功能,其中核心功能如下。
依靠平台提供真实有效的货源和社会运力等信息。
依靠平台进行货源与运力匹配,生成电子运单。
依靠平台对业务流程和行为轨迹进行全流程监控。
依靠平台完成交易支付及财务结算管理。
网络货运经营主要业务流程为信息审核—签订合同—运输过程监控—交付验收—运费结算—信息上传。同时也包括保险理赔、投诉处理及信用评价等流程。有效涵盖了网络货运从托运人发货到收货人签收的物流作业流程(图3)。
依据《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交运规〔2019〕12号)和《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服务指南》(交办运函〔2019〕1391号)相关规定,梳理从2013年无车承运模式到2020年确定网络货运模式相关业务要求,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人才核心技能主要集中在线上网络货运平台运营和线下网络货运业务流程管理两个方面。
线上网络货运平台运营,主要要求网络货运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平台运营管理,包括基础管理(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功能管理)、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审核)、订单(合同)管理(运单管理)、在线监控管理(实时监控、历史轨迹)、交易结算管理(运费结算、支付管理)和数据管理(数据上传)等。
线下网络货运业务管理,主要要求网络货运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管控,包括信息审核(托运人信息、承运人信息、社会运力和驾驶员资质和身份信息)、运单管理(回单管理)、保险理赔(现场管理、申诉管理)、客户投诉处理等。
随着网络货运平台的迅猛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适应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各个关键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精细化、多元化。在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网络货运平台的关键岗位不仅需要拥有传统物流管理与操作的经验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能力,尤其是网络货运平台操作技能。核心岗位包括:
(1) 平台管理岗位,需要熟悉网络货运平台的基础操作和日常维护,能够通过基础管理(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功能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完成对网络货运平台日常维护管理,保障网络货运平台稳定运行。
(2) 平台运营岗位,需要熟悉网络货运平台的业务流程,能够通过信息管理、运单管理、在线监控等功能,完成整个网络货运核心流程,实现从信息发布到运费结算及数据上传等操作,保障网络货运业务平稳开展。
(3) 财税结算岗位,需要熟悉网络货运交易流程,在审核网络货运业务进度后,根据合同规定完成账单核对和费用支付,财务结算岗位影响网络货运业务有效运行,尤其是在社会运力资源管控方面,需要熟悉业务税务管理流程。
(4) 客服服务岗位,主要对接托运人和实际承运人服务,主要包括客户投诉管理及在线监控管理等,为托运人提供完善的网络货运全流程服务,同时实现对实际承运人的实时监控,履行业务预警管理。
(5) 现场管理岗位,主要针对线下网络货运业务管理,必须掌握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管控,包括信息审核(托运人信息、承运人信息、社会运力和驾驶员资质和身份信息)、运单管理(回单管理)等。
(6) 项目管理岗位,针对具体物流项目设计合理的物流服务方案,优化社会运力资源整合,利用高效的物流方案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物流服务。项目管理岗位需要拥有系统的物流知识、物流业务市场开拓经验以及优秀的项目管理和协调能力。
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性知识,能够理解复杂的物流项目和业务流程,同时熟悉物流法规,尤其是网络货运相关法规。
能够熟练使用和管理网络货运平台,掌握互联网技术、移动应用和数字支付等相关知识,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
能够熟练运用分析工具,有效应对费用结算及业务税务管控等,通过对数据分析提出成本优化方案。
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面对复杂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具有较强的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能够与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有效合作,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行业的持续变化。
具备跨物流管理、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不同领域间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总体而言,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需要综合素质高、能力全面、适应性强的现代物流人才。他们是网络货运平台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也是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人才需求能力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为网络货运平台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依据前文的关键岗位与技能需求及能力需求分析,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人才培养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图4)。
第一层:物流基础知识,针对成熟的物流管理相关课程进行提炼,梳理出与网络货运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运输管理(运输作业流程)及客户服务(客户管理及客户投诉管理)等内容。
第二层:平台运营管理,主要针对网络货运平台运营管理,包括网络货运平台管理、信息管理、订单管理、在线监控及财务结算等内容,充分借助成熟的网络货运平台完成平台运营管理内容梳理。
第三层:项目管理,主要针对网络货运物流项目管理,真正落实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在实际物流项目中的应用规划管理,主要包括基于客户需求的网络货运物流服务方案、物流社会运力资源优化等内容,同时针对保险理赔、现场管理和税务管控内容等制定详细内容。
针对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人才培养内容制定对应培养路径,基于现有物流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落实深度校企合作。
案例式理实一体培养主要针对第一层物流基础知识,打破原有理论知识授课模式,充分引入企业导师,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导师模式下的理实一体培养。
项目式校企合作培养主要针对第二层平台运营管理,通过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网络货运企业实际项目,建立项目式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订单式企业实践培养主要针对第三层项目管理,主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网络货运企业实践项目中,可以根据网络货运企业业务类型不同设计不同的事件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发展历程以及人才需求的全面分析,梳理出与网络货运平台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内容和路径。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网络货运平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操技能,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文章研究内容为网络货运行业提供了人才培养方向策略,有益于提升物流行业应对网络货运发展挑战的能力。未来随着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货运平台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动态化和适应性,以满足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新业态多变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