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共享经济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向多个领域不断拓展,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一背景下,物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物流配送模式下的潜在风险,分别从成本、需求、效率、环境四个角度,探究共享经济下物流配送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为共享物流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趋于多样化,社会资源不断丰富且种类繁多。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经济模式衍生出来,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社会资源和需求集中到一个平台上,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匹配和对接资源进行交易。需求方给予一定的酬劳来获得这些资源的使用权,供应方则通过收取酬劳来创造额外价值,共享经济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和有效分配。虽然受疫情影响,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已经很好地适应了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特别是在生活服务市场所占的比重较大,如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快递柜等,这些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在这个浪潮下,物流业也享受到了共享经济的红利。2015年,共享经济一词首次在中国共产党五中全会公报中出现,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路线,共享物流的概念也随之提出。国家政府进一步强调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必须在共享经济下不断优化物流政策,鼓励物流企业的网络货运发展,衍生更多的物流服务板块,如医药冷链配送、农村生鲜配送、共享货运等。虽然共享经济给物流业带来了很多好处,使得物流配送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需要物流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物流配送过程中风险问题的发生。为了使物流业在共享经济下能够更好地发展,本文将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入手,从基础成本、需求问题、物流效率、市场环境四个方面,对我国物流配送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产品的物流成本通常占据总成本的一半,然而相对于产品生产成本来说,物流成本的降低更为容易,因此共享物流对物流成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社会物流的总费用为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3%,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会的物流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而较高的基础成本将使得物流企业的利润减少。虽然现在不少企业搭建了物流共享平台,可以相应地减少物流的配送成本,比如在货车运送货物的途中尽量减少空车的现象,但是如何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降低配送成本,始终是共享物流企业面临的较大问题。首先,一些物流企业的管理成本方式落后。国内大多数的物流管理层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普及程度较低。在物流配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单单是企业内部做出个人决策,而且需要与不同地区的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物流服务通常会受到地域影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沟通和协调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加物流成本。其次,物流的成本受到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各大物流公司都想要得到更多的订单量,于是就开发出更多吸引消费者的服务模式,如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高物流整体的设计与运作等,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物流配送成本。
在当前物流网络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物流需求量在迅速增长,但是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物流资源配置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模式限制了物流需求的社会性发展。而且不同的行业对于物流需求量不同,导致了配送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到位,共享物流发展的不均衡,比如仓储设施的建设规模普遍较小、共享物流的整体规模需要提升、综合运输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下,很多物流公司都搭建了属于自己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和资源合理分配率。但是着眼于整个物流业,尚没有一个信息平台能将所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物流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甚至不愿将自有资源拿出来共享。即使在经过优胜劣汰之后,能力较强的共享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压力,造成物流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物流资源整合力下降,物流运作效率不高。以2019年为例,虽然公路运输在各类运输中占比高达70%,但是货车空载率就有4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共享物流业在配送过程中存在着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导致整体资源利用率偏低,运输效率偏低。即使在搭建共享信息平台之后,共享配送模式的转变也需要不断完善,以进一步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从市场形态来看,共享物流的市场环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信息环境下,大部分物流企业信息水平低下,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所花费的成本较高,政府等相关机构缺乏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范性监管,物流信息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在政策环境下,物流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区域物流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物流行业应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来维护整个市场环境。
在面对风险之前,共享物流企业需要考虑能否提前识别风险,从而控制风险等级。物流配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核对法是将以往的风险经历进行展示,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把潜在的风险因素罗列出来,梳理成风险核对表。失误树分析法是利用树状图的方式将事件联系起来,构建成一定的逻辑框架,通过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来识别风险。环境扫描法是对外部环境进行信息分类和汇总,以发现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动下所引起的风险,并立即采取各项措施。数据挖掘法是基于大量的数据,通过算法搜索出隐藏于其中的信息,从而预测物流运输中的潜在风险,提前调整对应的策略方针。因此,在物流配送过程开始之前,可以选择有效的方法来控制风险。相关企业可以选择适合的物流合作商,建立合作伙伴之间的良好关系,做到有效及时的沟通交流,确保在整个物流配送流程中建立快速的联系,避免额外的损失。共享物流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物流配送保险的认知,积极投保和共同承担建设成本可以减少突发状况下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对企业自身利益的一种保障。
控制共享物流配送中的风险可以从相关管理机构着手。针对海运、陆运和空运分别建立起动态的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出相关机构的监管作用。机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责任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风险管理机构需实施规范化管理,只有建立统一的监管制度,才能使风险控制的实施更加规范,确保整个物流过程的安全进行,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必要风险。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可以预防风险。不同于传统的物流行业,共享物流运输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前得到信息反馈,将信息进行提前整合,对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信息重复使用率,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例如,航空物流的货物堆码、铁路物流的货物捆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可以通过相关人员使用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货物配送前就建立起风险管理机制,探究出风险应对策略。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预判风险能力,能够有效地降低共享物流中的运输风险,从而保证物流配送过程中整体利益最大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但是我国目前的共享物流发展尚不成熟,从成本、需求、配送效率和市场环境上,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问题,应当合理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和风险控制方法去避免和改善这一问题,为共享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共享物流的未来可能会衍生出更先进的物流配送方式,如搭建更先进的空运共享网络、使用无人机来进行物流配送等,这些都将使共享物流朝着信息化、协同化、可持续化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