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物流业俨然已成为仅次于工业和建筑业的第三碳排放源,物流行业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对象,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契合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更是推动农村振兴、驱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农村物流体系作为连通城乡、服务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对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更在实践层面上蕴含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农村物流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22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接近3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通过互联网购买消费品或销售农产品已成为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营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也将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健全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作为重点工作。农村绿色物流作为现代化物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尽管如此,相较于城市物流系统,农村物流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程度以及物流效率上仍存在显著差距。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物流的服务效能,同时也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物流体系向绿色转型的步伐,使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以及运营模式等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
国内关于农村绿色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农村地域特点和复杂性的深入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现有的理论框架在指导实践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此外,虽然我国2019年已经制定并实施《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方法》,确定了绿色物流指标体系与指标核算方法,但由于农村物流发展有其特殊性,缺乏专门的评价体系,导致农村绿色物流的实际成效难以得到准确有效地评估。不仅如此,针对农村物流所涵盖的多元品类(如农资、农产品和消费品等),我国虽然有诸如《水产品的冷链服务规范》等相关规定,但是在其他农产品的存储、配送、包装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上依然存在空白。
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尚未深入人心,部分地方政府仍存在粗放型发展理念,企业层面则可能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各参与方未能形成合力,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绿色化的全局视野。在政策支持方面,农村绿色物流的发展受到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短缺以及市场需求疲软等问题困扰,加之农村物流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收益率相对较低,政府在绿色物流专项政策、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有限,农村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无形中降低了社会资本对农村绿色物流设施投资的积极性。
农村绿色物流的推进需要大量投入,如购置和维护环保设施设备、使用绿色包装材料、搭建高效信息化管理平台等,这些无疑增加了成本负担。鉴于农村物流业务量小、频次低的特点,短期内绿色投资带来的成本增加难以通过规模效应得到有效摊薄,企业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传统、低成本的物流方式。与此同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落后状况,信息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应用程度偏低,例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农村绿色物流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既影响了绿色物流操作的执行效率,也妨碍了相关数据的有效采集和分析。此外,我国农产品冷链设施不足。据统计,我国蔬果冷藏运输率仅为3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95%以上,每年因此流通损失的蔬果高达15%~25%,折合总量超过2亿吨。
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速度与农村电商市场规模的扩张并不匹配,农村绿色物流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物流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熟知农产品特性。然而,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未设置专门针对农村绿色物流的专业课程,针对农村物流从业者的绿色技能培训和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物流理念和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落实。同时,受地理位置、待遇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具有绿色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依据我国《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方法》(GB/T37099-2018)的定义,绿色物流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物流资源、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科学合理地实施各类物流活动,从而达到净化物流环境的目的。农村绿色物流则是指在农村区域内开展的此类绿色物流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绿色物流,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物流现存的一系列问题,更是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对于构建新型农村经济体系,确保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减少碳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共识,并被纳入我国国家战略目标。绿色物流倡导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通过优化运输路线、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绿色包装等方式,减少物流过程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遏制气候变化、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积极作用。
绿色物流技术如冷链物流、保鲜技术等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保鲜度,有效减少因物流环节造成的损耗,保障农产品品质。通过采用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农产品的精准配送,缩短农产品从农田到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提升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加速农产品供应链运转,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高品质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技术和配套设施,优化农村物流网络布局,无疑是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步骤,对推动农村经济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绿色低碳原则发展物流业,不仅能显著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还能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构建和完善绿色农村物流体系,特别是突出其智能化、低碳化特征,能够有效联结城乡间的物流脉络,拓宽农村与外部市场的经济交流维度,有利于填补城乡物流服务差距,逐步消除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均衡化发展,切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农村电商绿色物流的兴起将直接创造大量的农村就业岗位,从物流仓储、分拣、包装到配送等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这将为本地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渠道,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有助于稳定农村人口结构。随着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也将得到改善,有望催生更多与物流、电商相关的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态,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循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农村物流领域的应用,使得物流更为智能、网络化,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提升。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丰富的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知识,进而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适应和支持绿色物流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强化和完善。包括道路交通、通讯网络、仓储设施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将得到全面提升,这不仅有利于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为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农村绿色物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布局、绿色技术等多个维度,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方能真正实现农村物流的绿色转型,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达成贡献重要力量。
在推动农村物流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基础设施是基石。首先,应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改进农村公路的质量和覆盖面,提升农村道路等级,确保物流运输畅通无阻。其次,推进农村地区充电桩、加气站等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采用新能源车辆,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从而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后,同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信号的全面覆盖,为农村物流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持。对于仓储设施的建设,应当遵循绿色环保理念,引入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和技术,打造符合绿色物流标准的仓库和配送中心。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产品的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可以适度增设分布式小型仓储节点,优化空间布局,在确保物流网络高效运行的同时,也能充分满足农村物流的特殊需求。
信息化是农村物流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政府与企业应联手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跟踪、全程监控和资源共享,提高物流作业的透明度和精确度。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可以科学规划运输路线,减少无效运输,降低空驶率,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同时,重视对农村物流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普及绿色物流知识,提高其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物流作业的能力。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如电子面单、自动化分拣设备等,以实现物流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结合农村地区地理分布特点、产业布局以及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农村物流网络,打破原有的单一、分散格局,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多级物流节点体系。一方面通过建设辐射范围广、服务能力较强的区域物流中心,实现货物集散、中转和分拨;另一方面依托乡镇和村落的小型物流站点,实现物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在优化配送路线上,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配送路径,避免无效迂回和重复运输,降低物流能耗。同时,推动城乡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通过城乡物流节点间的紧密联动,提高物流网络的整体运行效率,有效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着重推广绿色包装、低碳运输、节能仓储等绿色物流技术。在包装环节,提倡使用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在运输环节,推广新能源车辆,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装载率,减少单位载货量的碳排放;在仓储环节,推广应用温控节能技术,确保农产品储运过程中的品质安全,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此外,建立健全农村绿色物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出台针对农村物流特点的绿色包装、低碳运输、绿色仓储等具体标准和规范,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物流技术和标准,定期对企业绿色物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以此推动农村物流行业的绿色转型。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农村物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降低企业绿色物流改造的成本压力。同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绿色物流关键技术研发、试点示范项目和人才培养。在市场培育方面,引导农村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通过宣传推广、价格优惠等方式,鼓励他们选择采用绿色物流服务的产品。同时,通过搭建农村绿色物流供需对接平台,帮助农村物流企业拓展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绿色物流建设,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和发展态势。
农村物流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务实之举,也是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通过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推广绿色物流技术等一系列策略,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物流步入绿色低碳轨道,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