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本控制的因素,大多物流公司基础设备更新不及时、物流信息系统不完整且智能化程度低,致使各个运营环节衔接不通畅、损耗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成本控制要以物流的运营特点为基础,通过对物流各环节的成本和运行效率分析,找出成本偏高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为企业增收节支、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为了提升跨地区物流运输线路的通畅和高效,国家2006年开通了“五纵二横”运输路线,该路线覆盖了我国多个省(区、市),是我国骨干货物运输线路,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为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冷链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市场对冷链运输的需求迫切,目前国内的冷链运输能力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损耗、高成本成为现阶段冷链运输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国内学者对冷链物流也有较多的研究。2021年王琴钗在《海产品冷链物流成本分析及优化》中提出,可以采用定量预测的方法,根据冷链物流企业的相关数据,在数学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冷链运输市场的需求,以判断企业的库存安全量,并将企业的库存数据与上游供应商共享,企业能科学地预测未来的货物需求,从而确定具体的订单数量。
现阶段,国内冷链物流公司在具体业务运营中,存在着一些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物流集散中心和仓储场所的设计理念都是传统物流理论的产物,在选址、功能区结构设计上都未考虑冷链物流对温度的要求。在布局冷链物流园区时,照搬传统的物流理论进行规划和购置相关设备,尽量减少园区建设对设备和基础设施等成本的投入,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冷链运输货物存放、运输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结果是增加了储运过程中货物的损耗。
其次,在生鲜冷冻产品的配送环节,目前依旧是大范围使用冷冻剂和保温箱等传统的保鲜设备,并未采用全球领先的分段式冷藏冷冻车,从长远来看,保鲜成本要高于购买先进设备产生的成本。
最后,物流企业自有的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仅能提供库存数量信息,还未将仓库的空置率、利用率等考虑进来,仓库资源利用效率低,导致了企业成本上升。冷冻仓库的仓储成本比普通仓库高,仓库的高空置率必然会增加管理费用和运维成本。另外,仓储环节也不重视冷链物流对基础设备的要求,对仓库设备的电力消耗和产品包装消耗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核算。
通过上述对冷链物流运行现状的分析,基本可以找出冷链物流公司运行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以国内冷链物流行业龙头企业H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的业务为冷链物流和冷链商贸,目前公司已基本完成从传统冷链物流运输公司向现代化冷链物流企业的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导致成本偏高的问题。
智能物流信息系统是冷链物流公司成本控制的关键,也是车辆调配的基础。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对冷链物流货物存放地、目的地、车辆使用状况等关键信息加以分析,找出最佳的配货方案和运输路径。H公司至今还未研究或引进专业的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在未来冷链物流市场抢占先机;公司冷链存储、运输设备的陈旧也造成了运行效率低下和成本增加;配送环节车辆调配不科学、配送路径不合理、回程空载率高等也会导致企业成本过高。
根据H公司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可知,冷链运输成本中燃料费用占比最高,是H公司降低运输成本的重点。燃油费与油价和运输的距离有关,油价是外部不可控因素,成本控制要在运输距离上下功夫,但H公司并没有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大多情况下司机凭经验决定行驶线路,导致燃油成本偏高。
在冷链运输的储运环节,成本偏高有两大原因,一是运输过程中货物的非正常损耗较大,二是货物运输过程制冷成本过高。这两个问题,与企业缺乏先进的冷链物流硬件设备和储运管理标准有关。冷链运输一般中长距离订单较多,运输耗时较长,运输途中如果陈旧的制冷设备出现故障或温控不够精准都会增加货物的非正常损耗。一般客户在订购冷鲜货物时都会采用多次少量的采购方式,货物存放仓库所在地、配送目的地较为分散,不同货物对运输配送环节温度的要求又不尽相同;而H公司的冷链运输车多为老式单一厢体单一温区的车辆,多厢体分区智能温度控制的冷链运输车还没有大量配备,企业也没有对温度要求不同的产品分类冷藏储运的管理标准,常采用多品类货物混装方式,为减少货物受损,只能将冷藏车厢的温度调至最低,增加了制冷的能耗成本,结果导致总成本偏高。
H公司仓库设计存在缺陷,未对出入库站台抬高,车辆出入库装卸货物时需要额外使用升降机,耗时长、成本高,工作效率低;装卸时环境温度致使货物温度升高,出入库后需要二次降温,导致了制冷损耗大、成本高。
H公司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货物前置期时间过长。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货物前置期一般为3~4天,而H公司的货物前置期最快也要7天。同时,H公司的货物周转天数通常是5~7天,部分货物周转期长达2周,远高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的货物平均周转时间。
此外,H公司仓库货物摆放不科学,没有将高周转频率货物或大宗货物存放在靠近装卸点的区域;仓库中的货物堆垛状态不标准,无法实行自动化分拣操作,只能使用叉车人工运输及分拣,效率较低;部分出入库货物在搬运装卸过程中暴露在常温环境中的时间过长,货物损耗相应增加。究其原因,一是运输车不能直接在冷库封闭低温环境下开展装卸作业,二是人工搬运装卸的速度较慢,效率低,货物暴露在常温环境时间过长,装卸后要二次降温,增加了维持货品低温的能源消耗。这些现象不仅没有合理利用仓库空间,还增加了仓储成本。
根据H公司运营成本偏高的原因,结合冷链物流自身的特点,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大幅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具体成本控制措施包括构建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优化运输线路、引进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减少能源损耗、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解决仓储货物积压成本等,最终达到降低企业冷链物流运输成本的目的。
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能对货物来源地、配送目的地、货物类型和储运温度要求等,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为冷链运输企业的仓库选址、运输路线优化提供合理化建议,实现货物存储、运输成本最小化。现代冷链运输企业首先要考虑货物的储存问题,冷链物流仓库选址则是第一考虑要素。仓库的选址和建设规模可以借助大数据和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依靠计算机进行测算。仓库位置既要考虑与主要供应商仓库之间的距离,也要考虑仓库的辐射范围,尽量使仓库能对接最多的供应商,承接货物的地域最广。
理论上最优的仓库位置是以大多数供应商的货物集散中心为圆心,确保半径若干公里的区域内聚集的供应商最多。仓库的选址既要距离最优,仓库面积的大小和货物吞吐能力也要纳入考虑范围,最终综合各种因素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依据仓库位置和货物配送目的地,可以选择最低成本的运输路线,同时还可以在物流信息系统内设置实时线路规划模块,根据运输车辆实时的载货情况调整路线沿途配货,尽量减少车辆空载,提高运输效率。
冷链物流设备包括装卸设备、运输设备、仓库及车辆车厢温控设备等,这些设备应用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冷链物流企业应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全面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各种损耗,提高运输效率,最终达到降低冷链运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目标。
为运输车辆配置定速巡航设备,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以定速巡航模式行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油耗;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仓库、车载制冷系统联网,实时监测仓库和车厢的温度情况,远程自动保持仓库或车厢的恒温状态,减少人为温控不准确导致的货物损坏。此外,还可采购集冷冻、冷藏、保鲜、自动除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冷链运输车,满足不同货物品类对温度的不同要求。设备更新换代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但从长远来看投入产出效益较高,符合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装卸方面,企业可以在冷库出入口安装类似飞机场廊桥的对接装置,装卸货时将温度较高的车身前半部分及车厢以下的车体阻隔在仓库外,可移动的廊桥对接装置与车厢门无缝对接后再开展装卸货作业,尽量避免露天作业导致的货物温度变化,减少了货物损耗和二次降温操作造成的能源消耗。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了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企业冷链物流仓库存货太多会占用流动资金,增加仓库的管理费用;存放时间过长会导致货物变质,存货较少则可能会导致缺货而影响企业正常销售。在VMI管理模式下,供应商和零售商共享库存信息,根据库存和市场需求实时调整订单,达到库存合理、成本最低的目的。
准时化采购是指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到合适的地点,它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还精简了采购作业流程,极大地消除了库存积压,提高了工作效率。小批量采购是准时化采购的精髓,作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借鉴准时化采购理论,通过小批量、高频次采购、提高货物周转率来达到降低库存的目标。单货源供应是准时化采购的理想状态,其优点是便于管理供应商,增强与客户之间的互信,加强客户的渠道依赖,更利于形成长期伙伴关系和提高渠道稳定性,减少更换供应商的过程成本。
冷链物流业是物流行业的高地,控制冷链物流成本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改造冷链运输中的各环节,耗费时间较多,成本投入大。本文通过对H公司的成本分析,探讨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构建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优化运输路线、引进先进冷链物流设备减少能耗、运用VMI理念管理库存、推行准时化采购等具体措施,减少企业的存储、运输成本,推动冷链物流企业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