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统评析现有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从宏微观角度分析第三方物流主导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可行性,从而构建第三方物流主导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模式,并对其模式功能、运作流程进行阐述。研究表明该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流通效率,对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生鲜农产品包括生鲜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及水产品,特点是含水量大、易腐,产量和质量受生产者经验、技术、天气状况影响大[1]。生鲜农产品流通是将生鲜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分销及信息处理有机结合,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能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2]。生鲜农产品的特性与市场产销分离的特性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使得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产品的保鲜和时效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第三方冷链物流的迅速发展,冷链物流与传统流通渠道模式融合,形成新的流通模式,成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生鲜损耗率的重要手段。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第三方物流发展和物流的商业模式两个方面,而将两者结合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第三方物流主导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并进行浅析。
我国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近几十年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土地流转这种不断变化的农业环境,我国在生鲜农产品流通方面逐渐形成几种主要的流通模式如图1所示。
产地直销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化形式,流通渠道短,难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随着时代进步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基于田间地头的直销模式逐渐受到大众青睐,衍生出更具现代化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比如草莓采摘园、拼多多生产基地直采直配、订单农业等。该种模式减少了二级经销商赚取差价的可能,维护了农户的生产利益,但由于缺乏预冷和冷藏设备,导致生鲜农产品更易腐烂变质,因而对田间地头或生产基地冷链基础设备的要求较高。
根据中国供销合作社整理的数据,2020年中国农村农产品类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达16.5万,其中生鲜类专业合作社占农产品类专业合作社总数的32.77%,占比最大。农业合作社受当地政府监督,合作社与采购公司之间通过契约加以连接,农户提供农产品,合作社负责进入市场。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但是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存在参与主体履约风险和道德风险。
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在我国长期发展历程中占据主导位置。随着市场主体日益标准化,批发市场作为批发和零售农产品的固定场所,具有批发交易、冷藏保鲜、存储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模式流通环节较多,通常会经过两次批发,即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倒手”的情况较为普遍,大部分运销商和批发市场都是私营,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
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典型的“农超对接”,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种模式,得益于拥有多数较大的家庭农场和有品牌效应的连锁超市,我国目前在向这方面学习,打造“电商平台+生鲜农产品”,如“京东农场”,就是借助京东的商誉和较硬的物流体系,帮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果蔬类消费量中,城镇居民为65.9千克,农村居民为43.8千克,可见城市对于果蔬的需求量高于农村,且随着城市消费需求升级和多元化,城市居民对果蔬需求量日益旺盛。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更多果蔬流向城市,这为第三方物流进行生鲜农产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随着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完善,一些物流企业开始抢占农村市场。百世快递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快递进村”政策,打造百世驿站。京东在农产品原产地建立协同仓,结合京东电商实现产地直发。
如今,淘宝、京东、拼多多在电商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甚至抖音电商也在顺势而为,各电商平台在城市的发展已比较充足,转而攻占农村市场,随着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发展,以及传统电商平台渠道演化,农产品上行面临新消费模式[4]。
近年来,支持物流企业立足于现代化农业发展,各地纷纷出台关于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政策和资金补贴。如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措施》中提到,县级政府对于农村电商快件按照2022年每单2元、2023年每单1元的标准,对从乡镇、村屯寄出的特色农产品快件给予财政补贴。
内部条件是第三方物流主导生鲜农产品流通自身具备的能力,结合第三方物流的行业特点,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主导生鲜农产品流通具备以下能力:
第三方物流向上游组织货源方式有多种:其一,直接和农户合作,承包农户土地,建设种养殖基地,预测市场需求,确定生产品类和范围;其二,与农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合作社贯彻落实统一的生产标准,因而可以保证生鲜品的质量和数量,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其三,自建生产基地,安装感应器、智能摄像头等采集设备,实时采集基地里的温湿度、光照等,把控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周期、成本,实行科学种植;其四,与生鲜类销售企业合作,在分析本地某项生鲜农产品消费大数据基础上,以签订长期合同、包销合同等方式获得稳定的、相对低成本的货源。
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智慧化集配中心,作为信息流和物流的交汇中心,提供数据收集、分析转化、技术支撑等服务,以分拣、粗加工、配送等活动完成生鲜农产品的实体交付。应用技术网络将农产品生产者、第三方物流及客户联结起来,共享生鲜品市场供求、交易价格和食品安检等信息。冷藏库、冷藏车则保障易腐农产品从产地采购、产后加工、储藏、运输、到配送均处于控温环境。
第三方物流向银行担保,为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授信,贷款资金用于购买农资,生鲜农产品成熟后由物流企业统一集配集销,收入用于还贷,余额作为农户和农业合作社合理收入。
掌握消费者消费特性,建设生鲜农产品“微市场”线下实体店,线上微商小程序,实现门店自提或送货上门,获得稳定的企事业单位食堂客户、连锁餐饮、校园供应等。
第三方物流主导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如图2所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主导者,建设生鲜农产品集配中心,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整合生鲜农产品从集货到配送环节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供数据收集、分析转化、业务功能、技术支撑服务。
国外学者指出大数据技术实现存储、运输和交付智能化,提升资源配置和流通效率[5]。大数据运行对生鲜农产品种植、集货、仓储、配送等环节的工作能实现一定的功能。
依托农业大数据相关平台,通过应用温湿度传感器、红外感应、数据挖掘、实时监控等设备技术,记录田间农产品生长状态,统计种植生产数据,指导农户选择优良品质培育,合理下达种植计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订单式”农业生产,降低由于生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利益损失。
集货是将分散的、小批量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为后期大批量、多批次的运输做好准备。生鲜农产品种类繁多,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根据大量历史数据推断能够得出农产品成熟时间和采收时间以及发出集货请求的大致时间,且对农产品品质及供需数量做出预测,从而帮助第三方物流选择优先采购哪些地区的农产品,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更快完成集货目标[6]。
农产品从田间采摘后,送到集配中心,按照农产品的品种、规格进行分级、分类。种类多、数量大的农产品按同类订单分类,即根据接收的订单信息按农产品类别、客户地点、收货时间等属性分类。农产品信息录入数据库中,机器臂分拣读取信息后,实现快速精准分拣,此外,大数据帮助筛选优质加工商,好的加工商在包装产品时使用专业保鲜储存器和标准包装盒,便于装卸、运输和配送。
考虑目标客户的位置分布、客户需求量和品种,将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按照约定时间和地点及时送达。集配中心组织配送时,根据客户位置、需求信息制定配送计划,选择配送路线,为农户配比合适物流服务者,通过GIS实时监控实现车辆运输状态透明化,满足顾客柔性需求[7]。
该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对生鲜农产品农户和消费者实行网络化管理,形成集货及配送物流体系如图3所示,运作流程包含下列步骤:
1.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农业合作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合作,或自营生产基地,对生鲜农产品集货。
2.第三方物流统筹安排车辆,通过“公交化”、无人机等方式,将集货的生鲜农产品运到县或乡的生鲜农产品集配中心,统一分拣、加工、包装等。
3.农户与消费者通过信息平台发布生鲜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信息。
4.消费者、农户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信息,以生鲜农产品供需和配送达成合作,以交易产生物流订单。
5.信息平台接收订单信息,集配中心进行仓储备货和配送计划安排等活动。集配中心根据客户位置划分相应配送区域,根据订单特性选配合适车型。
6.配送活动完成后,消费者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反馈服务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水平。
本文在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第三方物流主导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主导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并阐述其流通功能和运作流程。得出以下结论:
1.第三方物流主导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第三方物流有效组织分散主体,整合现有车辆及信息资源,并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减少资源浪费。
2.第三方物流主导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第三方物流借助大数据技术为小农户生产和销售创造机遇,使技术贫穷的小农户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3.第三方物流主导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有效发挥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系统性、规模化的特点,从生鲜农产品采摘到餐桌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4.第三方物流的集成化操作,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敏捷性和及时性,加速信息流和物流融合,减少交易成本和在途损耗,提高流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