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3777金沙娱场城在线官方网站
货物查询

全国咨询热线400-663-9099
3777金沙娱场城在线

物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分析

字号:T|T
文章出处: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24-09-06 13:56:00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一)质押物风险融资服务作为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核心服务形态,在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有效满足了仓储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众多仓储物流企业通过融资服务获得保单仓服务,同时,供应链金融在提供此类服务时,要求企业提供回购担保,这一机制既满足了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也确保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随着风险控制能力的不断提升,供应链金融也在逐步完善。其中,质押物作为分散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手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服务时,要求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作为等额担保。因此,质押物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也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这些质押物应当具备价值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小等特征,以确保其市场价值和流通属性。然而,物流企业提供的实体质押物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面临品质下降或损坏的风险,进而影响其市场价值和流通性,可能导致质押物不符合市场流通要求,形成质押物风险。质押物的担保属性意味着在特定时间点,其价值应能够变现以应对企业违约情况。若企业未能履行合约要求,质押物的变现价值将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但若缺乏这种价值保证,供应链金融风险将显著增加,直接威胁金融机构乃至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利益。因此,除了关注质押物的价值外,物流企业还需确保质押物的货权清晰,不存在任何风险因素,从而全面控制质押物风险[1]。(二)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体系的顺畅运转,与资金流、物流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严谨、规范的流程,将供应链金融中的各项因素融合到一套统一的流程中,提升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操作风险事实上存在于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提供融资贷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误操作、不规范操作现象,或者对融资贷款业务体系理解不透彻,导致供应链金融体系出现风险。从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对自身进、销、存情况的全面掌握,则是降低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企业需要加大加强物流监管力度,构建物流监管体系并发挥企业在物流行业的专业性优势,加大加强货权监管力度,避免企业环境内的操作风险。(三)信用风险“信用”是支撑供应链金融运转的关键,在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企业违约的现象,这种失信行为则会产生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由于信用风险直接触及金融体系的根本,也是参与供应链金融各方机构高度重视的首要风险。另外,物流行业存在市场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乱等特征,市场主体平均实力较弱,从业行为规范程度、抵御市场风险意识相对于其他行业处于劣势;物流企业信息程度和资信水平也相对较低,金融机构主观层面并不愿意为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供应链金融固然为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局面,但是不得不重视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一旦行业经营状况不良,中小物流企业可能批量出现资金周转不良、经营恶化的现象,对供应链金融的整个链条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形成极大的信用风险。可见,企业的资质信用是预防信用风险的关键,基于供应链金融环境,对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的物流企业)加大加强资质信用审核力度,将供应链金融中潜在的资信风险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2]。二、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三个发展阶段(一)物流供应链金融诞生物流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最初应用于农业领域,以银行存货质押贷款为主要模式。随着仓储企业参与比重提升、传统质押贷款业务效率提高,物流供应链金融融资对象从农业领域扩展到流通、生产型企业,金融监管方式则从静态质押变为动态质押。然而,此阶段的物流供应链供应链链内资源整合度较低,物流仓储企业较少参与存货质押业务,银行等金融机构仍占物流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地位。在融资中,依靠链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通过线下走访传递各类单证信息;供应链融资资质依靠核心企业提供。此阶段,物流供应链存货确权困难,单证材料易造假,融资流程繁复。中小企业受自身固定资产、信用不足等条件限制,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3]。(二)物流供应链金融现状随着相关法规、物权备案系统的完善和交易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逐渐建立,物流企业具备了为银行、链内中小企业提供质量评估、监管、处置、信用担保等服务的条件。银行线上审核系统与核心企业ERP等系统实现规模对接后,物流供应链金融行业开始运用结构化短期融资工具,如库存、应收款和进出口垫款等,实现了基于物流流通过程的价值融资。这一阶段物流供应链金融以物流流通为核心,依靠企业间的抵押物,对资本投资、商品采购、销售回款等流程中的物流、现金流做锁定管理。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的支持下,物流供应链金融经历了“1+N”模式、线上“1+N”模式和“M+1+N”模式的迭代。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应收账款模式占比达到60%。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建立在交易完成以后,不涉及货物发出、分销流程,融资风控流程简单,获客成本较低。以应收账款模式为代表的低风险模式获得物流供应链金融各方参与主体的青睐。(三)物流供应链金融趋势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商品和服务同质、市场饱和、竞争加剧,企业赊销比例持续走高等挑战,但是也促使融资业务的丰富灵活。银行、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公司、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务商等主体开始全面参与供应链金融事务,并在融资过程中加大对金融科技、数字化手段利用,从融资覆盖范围、服务成本、运作效率、风险管控等方面尝试突破行业瓶颈。其中,第三方科技公司借助自身专业平台优势,聚合链内多方参与主体的资源进入市场,成为新型融资平台核心。可以预见,以数字化库存融资、预付款融资为主的供应链融资,将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三、物流供应链金融类型及特征(一)物流供应链金融类型供应链金融融资是依据客户需求,围绕提高链内金融业务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借助结算、融资、资产管理、担保等工具,对供应链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产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做资源整合的经济行为。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具体表现。物流供应链金融可以从金融产品类型、业务模式、融资时间等角度划分类型。供应链金融产品类型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信用贷款四类;业务模式包括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模式、融通仓模式等三种模式;时间维度分为寻源融资或战略融资、装运前融资、在途融资、装运后融资。不同类型的融资基础价值不同,交易行为面临的风险大小也不一样[4]。(二)本质特征:利用链上企业主体间的债权、物权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利用链上各个企业主体间的债权、物权进行融资。链上参与融资的企业所处位置及所依赖的融资基础,如债权或物权,决定了融资模式。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关注链中资金流与物流相互整合,增强与外部的合作。艾瑞咨询提出,供应链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关键能力体现在资金供给的充裕程度、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对存货价值的准确度量和监控能力、基于供应链信息对小微企业综合授信风险定价能力。物流产业链金融以物的流动为根本要素,并根据物流运输需求提供资金支持,形成了“物流+金融”的主次结构,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支持,偏向于产品制造、流通和加工的企业。物流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群体群态融资模式,是行为主体各方共同参与的协作过程,也是对传统“一对一”融资模式的创新。(三)基本特征:主体掌握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融资地位不对等物流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有所不同。开展融资业务所依赖的信用融资基于历史交易信息进行授信评估。而融资企业一般是在融资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并需要依靠融资来发展自身业务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征信资质不足,无法以动产或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金融机构直接贷款。供应链核心企业资质较好,可以向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信用证明及相应金融服务,在物流供应链金融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传统融资模式下,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传递只能从核心企业向其上下游的一级供应商、经销商、二级供应商流转。二级供应商下属的N级供应商信息无法直接获取。N级供应商向银行申请融资时无法提供与一级供应商同等的信用担保,无法完成贷款融资。物流企业掌握最真实、最基础的信息资源,有完整的控货能力,在以存货抵押为主要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中有绝对的优势。物流供应链可以围绕物流企业,建立新的、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实现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的目标。四、物流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应对(一)合规风险与应对以500人以内员工数量、3000万元以内销售额为参照标准,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属于中小物流企业。企业规模过小,信用等级低。由于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还不完善,物流产业集群度低,运输和仓储作业标准化程度低,流通中物权难以确认,物流供应链供应链链上小微企业融资资质受到较大限制。一方面,链内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也需要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否则将面临民事责任、行政及刑事责任风险。另一方面,我国供应链金融供给体系以国有大银行为主力,大量的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网点覆盖度低。在办理具体融资业务中容易引发对融资主体资质及融资流程合规性的误判[5]。(二)外生风险与应对我国物流供应链融资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融资主体比较单一,担保品品种覆盖范围较小、品种少。链上融资过分依赖于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数据分享性差。一旦经济形势变动,市场需求疲软,容易引发整个产业链的信用风险。比如:行业供需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引起抵押物跌价风险,对于订单融资,可能出现买方违约风险;对于应收账款融资,可能出现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风险;而市场流动性趋紧,容易引发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和政策监管环境趋严的风险。地方政府在制定行业发展政策中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集中转物流、仓储、加工、交易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产业基地建设。政府部门支持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供应链服务公司实现深度融合,积极推进解决方案提供商、相关数据服务方、科技服务提供方、仓单信息登记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平台、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证券交易所等物流供应链主体技术数字化升级,培育众多金融数据技术平台,分散链内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风险,挖掘更多新型信用资产,提升物流供应链金融融资行业的稳定性[6]。(三)内生风险与应对内生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违约风险、欺诈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部分链上企业通过赊销和垫付方式实现融资,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健全,供应链上企业违约成本较小,部分企业可能使用虚假业务单据或货物凭证骗取贷款,核心企业或其上下游一级供应商与监管方也存在交易舞弊、监守自盗等现象。一旦核心企业产生自身信用危机,中小微企业将无法申请融资,供应链末端企业也将陷入融资困境;随着杠杆水平升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下降;一旦外部融资渠道受阻或融资成本上升,供应链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资金断裂风险。结语传统供应链金融从核心企业向外传递信用,互联网技术更迭进一步促进了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存货质押融资要求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物流金融业务,是银行与借款企业有效沟通的联系媒介。在制定物流供应链融资方案时,要尽可能根据物流需求分配资金,呈现全过程、组合化、客户化的特征。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架设由感知层、数据层、流程层、模式层四层架构,组建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结构,增强物流供应链金融产业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比如:感知层通过物联网技术强化对供应链业务活动信息的感知、获取;数据层则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对供应链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流程层则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链内单证、票据、凭证等电子文档的管理和流转,进一步提升数据可信度与透明度;模式层通过ICT技术等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流程管理,进一步降低链内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