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3777金沙娱场城在线官方网站
货物查询

全国咨询热线400-663-9099
3777金沙娱场城在线

智慧物流背景下数字供应链微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字号:T|T
文章出处: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24-08-22 08:32:00

 

一、智慧物流背景下行业变革与人才需求

1. 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全面应用

以京东物流和顺丰速运为例。京东物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物流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升了企业在物流过程中的运转效率,其大区域中心分拣库无人化率达80%以上;顺丰速运引入智慧物流管理理念,结合构建智能物流仓、研发无人配送技术,使企业由传统物流转向智慧物流,制定物流服务标准,打造智慧物流品牌,推动物流产业升级。

2. 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实现云端化趋势

京东物流自2020年起开展体系化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工作,已建立常态化数据治理机制,数据安全管理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智能决策与风险监控服务。

通过大数据技术,智慧物流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预测未来的物流趋势和需求,实现精准决策。这使得商家和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物流情况,预测物流需求,优化物流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随着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物流的云端化特性也将越来越突出。物流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将更多的物流数据和信息存储在云端数据中心,实现更加全面和精准的物流管理和服务。同时,也可以降低对用户终端设备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数据服务。

3. 智慧物流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一是智慧物流背景下传统基础人才需求减少,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变大。如大型物流企业对仓储管理员、仓库主管等岗位招聘均要求掌握物联网技术;采购、运输调度等岗位需要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人才。

二是智慧物流背景下对学历要求层次提高。传统物流工作中,仓储、运输、配送等相关工作对员工的学历要求较低。物流企业在引入智慧物流理念后,需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方案分析与策略优化,这就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应用能力,导致人才需求在学历层面上普遍提高。

三是智能设备维护人才需求增大。智慧物流背景下大型企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维修和养护需要更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顺丰、京东等多家物流企业已高薪招聘设备技术工程师、自动化技术工程师等职位。

四是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除了具备物流业务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与业务相关实践应用能力。如顺丰发布的运营管理专员岗位,除了需要懂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外,还需要快递、航空物流、第三方物流经验。

二、数字供应链微专业建设现状

1. 数字供应链微专业建设必要性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以“四新”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新文科建设,重点培养“围绕现代物流、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的复合型高级供应链管理人才。加快培养数字化供应链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以数字化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新形态,更好地服务新疆物流行业。

开设数字供应链微专业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供应链高端人才紧缺。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跨学科的工程,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的供应链数字化还在起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缺乏对供应链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微专业的设置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各种不同领域的学习机会,帮助学习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三是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可以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四是微专业可充分利用科研与企业资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

2. 数字供应链微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供应链微专业的学校很少,以下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新疆理工学院自2023年开始,首届招生30名,学生专业背景涵盖工商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培养目标为围绕现代物流“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的发展主线,面向国家商业物资流通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系统掌握互联网思维、供应链运营管理、智慧物流系统与技术相关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物流管理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实践等工作的卓越人才。数字供应链微专业共有6门课(其中校企共建一门),师资教学团队既有本校教师,又有浙江工商大学教师,还有企业经理等。

三、智慧物流背景下数字供应链微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清晰

微专业与辅修专业不一样,辅修专业更加注重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而微专

业则更加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微专业应与主专业构成交叉复合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数字供应链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为:本专业学生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应掌握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复杂数据分析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可持续学习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微专业培养目标偏大,并未聚焦到为就业服务上。

2. 课程深度有限

一流课程需要满足高阶性、交叉性与挑战度的要求。数字供应链6门课程不仅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还需要向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看齐。目前主修专业很多课程有48学时,而数字供应链微专业课程较为短暂和集中,每门课程均只有32学时,在知识的体系化和内容的深入程度上具有先天的局限性。短暂的课程难以完全满足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导致培训时间短缺,任课教师压缩授课内容,造成课程深度有限,这使得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制约。

3. 微专业建设标准未形成

高校的微专业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改革创新,主要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市场和技术发展需求。目前,微专业的标准化和质量监控尚不成熟,其权威性和认可度还不足。一是许多用人单位可能更倾向于将传统学历作为聘用标准,微专业的毕业证书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二是在高校端,不少学校只是将少数专业作为试点推行微专业,对微专业的课程设置缺少指导意见,对课程建设需要达到什么效果也无标准说明,对师资团队建设要求也无具体标准,整体上来看,微专业评价缺少像主专业那样具备合格、优秀、一流的标准体系。

4. 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微专业在试运行阶段,存在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是微专业的课程排课时间一般是晚上,或者周六、周日,课时费与工作日主专业课程课时费一致,对于专任教师来说,缺乏进入微专业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不利于微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二是教务处与二级学院职责不明确。三是微专业要想与时代接轨,课程更新要求比主专业更高,但由于学校未出台激励政策,除了课时费以外无任何资金支持,导致优秀教师开发更新、更优的微课程积极性不高,课程迭代周期无法有效缩短,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四、智慧物流背景下数字供应链微专业建设路径

1. 微专业“明”定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行业从业能力,弱化学术素养,强化从业能力培养,故建议数字供应链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修定为:本专业学生经过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掌握智慧物流技术,能够从事现代供应链运营管理,具备数字化运营、供应链数据分析、供应链规划与优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课程“加”深度

首先,重新梳理教学大纲。将数字供应链6门课程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授课内容进行梳理,将数字供应链中与主专业共同知识点涉及的教学内容删去,将有限学时分配给学生主专业未学习且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其次,加强产教融合。数字供应链课程加强校校共建、校企共建力度,教学内容安排向学生职业有关内容进行倾斜。最后,对于AI、大数据等智慧物流技术,在实训环节重点设计。加强课中训练+课后辅导,加深学生学习最新数字供应链技术纵向学习深度,形成育训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3. 微专业建设“立”标准

一是加强微专业结业证书宣传,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向校企合作单位宣传,让企业理解微专业是对主专业的补充或增强。二是应届毕业生同等条件下获取数字供应链微专业结业证书的同学优先向企业推荐,增加用人单位对微专业认可度。三是学校可以探索微专业建设一流、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让微专业建设有目标、明方向、能量化、可考核。

4. 运行管理“建”机制

由学校出台《微专业管理办法》,对微专业的设置、微专业的开设单位,开设微专业的主专业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行说明与限定;对微专业设置流程进一步明晰;对微专业总学分、学制、课程数量进行规定;将微专业排课权下放到二级学院,可以利用工作日闲暇时间上课。此外,《微专业管理办法》还可以明确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在微专业运行与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各司其职,保障微专业健康运行。制定微专业课程与主专业课程在申报项目方面同等甚至优先的政策,同时还可以专门针对微专业开辟赛道,加强教师建设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与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微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高校在微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深度有限、微专业建设标准未形成、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明确微专业定位、加强课程内容改革,积极构建标准与运行管理机制等,可以使微专业与主专业构成交叉培养的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