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现代物流体系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形成。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进一步推动物流领域提质降本增效,推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逐渐从注重市场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阶段转变。 2023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达到350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物流业总收入超过12万亿元,物流市场主体超过600万、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等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大国。同时,物流结构不断优化,物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步下降,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2-2022年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8%下降至14.7%,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超过10%,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提升近20个百分点。一批物流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业务拓展、跨界整合、体制创新等途径发展成为综合性物流企业,2022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业务总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2.2倍,占物流业总收入的比重升至18%,为历年最高水平。
但是,与世界物流强国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相比,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物流全链条运行效率低、成本高问题尚未得到充分有效解决,物流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充分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之一;二是我国现代物流“大而不强”问题并未实现根本性改善,物流产业规模大但规模经济效益释放不足,现代物流体系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程度仍然不高,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三是部分领域短板弱项仍然突出,现代物流嵌入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总体来看,当前乃至“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量”的稳增是基础,“质”的提升是关键。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产业竞争进入“链时代”。新形势下,以创新链为牵引、供应链为基础、产业链为核心,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服务链等为支撑的多链融合发展方向已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推动各种经济活动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并加速其变革进程。
现代物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新技术、新装备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推动物流创新链、数据链、人才链加快形成,进而推动现代物流业由信息化逐步向数字化、数智化演进。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新技术广泛应用,网络货运、数字仓库、无接触配送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未来,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新技术加快发展,自动分拣系统、无人仓、无人码头、大型货运无人机、无人配送车、无人驾驶卡车、物流机器人、智能快件箱等新技术、新装备逐渐普及应用,“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将成为未来物流发展的新范式、新场景。科技革命带来的物流产业变革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为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推动传统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链的迭代创新。同时,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将推动物流业发展路径发生革命性变化,打破既有产业边界,精准对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国防军事等需求,实现与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贸服务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或未来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当前,基于“互联网+”的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已催生出订单农业、产地仓+快递物流、线边物流、电商物流、海外仓、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未来,数字物流、智慧物流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产业形态,传统物流企业在时代变革中将迎来涅槃重生。
物流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和多链融合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物流产业组织和运行方式,推动物流产业组织模式逐步由传统的垂直分工、纵向一体向扁平分工、网格互联演进,物流运行方式由单链传导、轴轮辐射向网链化、平台化转变,从而营造出低成本、高效率、共赢共生的全新物流发展生态。物流平台化是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数字化、智能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未来打造智慧物流共享共赢生态圈的基础条件。以平台化赋能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能够加快衍生“平台+”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并使物流供给在实体和虚拟网链中变得更加高效、经济且富有韧性,精准、及时和动态地响应各种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现代物流领域各链条全过程,推动物流业发展方式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向高效、节能、低碳转变,走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物流领域绿色化与数智化、平台化等将融为一体,在科技创新和智慧应用中实现节能减排、减碳降碳和生态环保。例如,生物质燃油、LNG能源以及氢燃料电池广泛应用于物流车辆,能够为绿色物流供应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单据电子化、RPA等绿色数字工具打通数据链接,能够大幅提升物流数字化水平;通过碳足迹计算器提供多场景、全链路的碳排放核算,能够帮助物流领域搭建全新的数字化绿色服务体系等。
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创新”和“统筹”上下足功夫,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好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着力打通物流领域流通环节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构建形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以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强化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加快推动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现代化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物流产业创新和现代化,关键在于突破过去单纯的依靠单项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的发展逻辑,强调物流领域技术、组织、管理、应用等创新活动的链网化特性,依托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打造服务于现代物流、关联产业或其他领域、空间的创新链网,加强物流创新链与关联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配套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政策链的相互交织与相互支撑,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与其他产业、社会、生态、开放、国防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物流领域潜在需求和现实问题,统筹好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物流领域超大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扩内需、促循环、稳增长的新动能。
从供给侧看,应聚焦物流领域的短板弱项和卡点、堵点,进一步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一是加快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网络空白或瓶颈路段建设,尽快畅通“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二是优化布局和提质升级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国家邮政快递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综合性国家储备基地等物流关键节点建设;三是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补齐国际航空物流短板,培育国际航运竞争优势。近期,考虑国际政治和经贸形势变化,应持续优化国际航线航权、时刻资源配置;支持快递和跨境电商企业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快递“海外仓”和境外地面服务网络建设;加密国际海运航线,持续推进中欧班列建设。
从需求侧看,应充分发挥物流领域庞大的设施网络和市场规模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激发关联产业释放巨大消费潜能并引致出新的物流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巩固现代物流对传统产业的支撑引领,进一步激发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等传统消费领域的物流需求活力。2022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5.3万亿元,同比增长4.1%;工业品物流总额309.2万亿元,同比增长3.6%。另一方面,要顺应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大趋势,及时响应新业态、新消费派生的物流新需求。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打造,充分挖掘高技术制造物流、新材料物流、新能源汽车大宗物流、生物制造物流、再生资源物流、无人机低空物流等领域的需求潜力。围绕互联网消费、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催生电商物流、数字物流、健康物流等一批新需求、新模式。
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实现物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畅联物流各环节为核心,着力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运输、仓储、中转、集配等物流环节是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环节,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协同、供应链前后端供需关联耦合的重要纽带。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物流和供应链循环受阻。应着力提升国家物流枢纽的策源组织能力,增强我国对国际物流和全球供应链的控制力;积极参与供应链安全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应对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筑牢安全生产红线,统筹好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加强运输、寄递、仓储等环节安全生产建设,加大对物流领域重大设施、信息数据等安全保护和隐患整治,提升战略物资、应急物流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始终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坚定不移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对物流领域而言,一是要持续深化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促进交通运输和物流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融合发展。二是要持续推进物流领域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推进铁路货运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深化物流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国有企业存量物流资产;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做精做大做强,加快中小微企业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三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破除影响要素流动的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和数据等要素统一开放,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枢纽经济,打造全球物流供应链策源高地。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构建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健全与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鼓励高起点、高要求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动国际国内物流标准接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建立反映现代物流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二是强调“先立后破”,避免出现“只破不立”或简单“一刀切”现象。积极推动物流立法,完善物流领域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现代物流法规体系;及时响应物流发展新需求,探索建立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适应和以超常规方式拓展物流服务新应用场景的政策标准体系;加快完善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智慧物流运营标准,强化行业关键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和控制力。
依托互联互通的全球物流网络,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一是加快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优化跨境铁路、公路和远洋航运、国际机场航线网络布局,深入推进中欧班列、“丝绸海运”“空中丝绸之路”“TIR跨境公路运输”等品牌建设,加快构建高效畅通、有力支撑共建“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二是加强国内、国际物流网络衔接。以国家物流枢纽为牵引,加快构建串接国内、辐射全球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海外物流基地、海外仓等设施布局和建设,强化境外物流组织能力。三是因地制宜打造全球物流供应链策源高地。鼓励有条件的省(市)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等搭建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并将其嵌入各地优势产业的产销供应链中,为相关企业获取全球资源、面向全球辐射产品,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分销的全过程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推动龙头生产企业加速向供应链链主企业迈进。四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企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在国内设立区域总部,通过政策支持、资本运作等方式,推动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瞄准供应链发展方向,围绕商贸流通、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价格控制能力的供应链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