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并仍在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习惯于在小区周边配套的超市、菜市场、专卖店、直营店等场所购买生鲜农产品。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国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增加了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通过冷链运输的农产品数量及种类会持续增加。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其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在安全和品质上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蔬菜、水果、水产、禽、肉、蛋等农产品从收获(或捕捞、屠宰)到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并最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质量及品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2]。农产品冷链物流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跨地区、长距离、反季节的保鲜运输,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消费意义重大。
①成本高。由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所以在其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均要保持规定的低温温度,需要安装温度控制系统,以及使用冷藏专用车和低温仓库,比其他供应链系统建设更复杂,投资规模更大。
②信息化程度高。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和实时跟踪。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主体众多,物流体系复杂,对市场反应灵敏,需要高度信息化保证其更高的组织协调性。
③时效性强。农产品在常温下不易储藏,要求冷链物流的每个单位都保持高效工作,从而减少物流更换环节,运用较短物流链来有效降低农产品损耗,以保持农产品较长时间内的品质。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也不断提升,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如图1所示,近7年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2020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为26 979万t,同比增长19.57%。可以预测,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消费的升级和政策的支持,在未来几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仍会进一步提升。
资料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近几年来,我国冷链物流标准不断出台,国家标准得到广泛采用,冷藏库、保鲜库建设发展态势明显。如图2所示,2020年,我国冷库容量达5 980万,同比增长4.86%。
资料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目前,我国90%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通过公路运输完成,这也和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特点相符合。如图3所示,2020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 56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90%,农产品公路运输量持续增加。
近几年来,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载体的冷藏车数量持续增加。如图4所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冷藏车保有数量为23.23万台,较2019年增加35 000台,同比增长17.74%,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016年出台的新国标《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2016)推动了我国冷藏车市场的规范性和业内有序竞争,出现了一批新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藏专用车占货车比例仅为0.3%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的1%、德国的3%。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也仅为日本的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资料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资料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的对象主要是果蔬肉蛋米等产品。2020年,水果的冷链物流需求量最大,运输7 284万t,占比27%;其次是蔬菜,运输7 014万t,占比26%;水产品运输5 396万t,占比20%;肉制品运输4 856万t,占比18%。从冷链物流运输的对象来看,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每年不到60 kg,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120 kg的消费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人们对于农产品消费的健康和品质需求的提升,对蔬菜类冷链物流的运输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产品和肉制品运输对温度和湿度等要求较高,造成运输期间较高的损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运输效率还有待提升。
在实践中,农产品冷链物涉及生产者、流通企业及消费者,各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主要包括冷冻加工、存储、运输、配送、销售等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农产品处于必要的低温环境[3]。就目前的冷链物流体系来说,极少有企业可以做到全程配送,各供应链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商品流缺乏协调,流通效率和使用效率不高。另外,冷冻专用车辆和冷库配备也存在功能单一、辐射范围有限等问题。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来源较为分散,规模化运输难度大,冷链物流运输和仓储成本是普通商品的2~3倍,在运营中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导致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进入困难。冷链物流属于特种运输方式,需要具备专门资质的冷链物流公司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全程冷链运输。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冷链物流80%的配送业务由相关企业承担,很多企业为节省成本使用自有车辆进行运输,或是冷藏车辆达不到制冷要求。物流设备过于专业,缺乏其他盈利手段,使得社会投资困难。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美国冷链物流综合利用率超90%,物流损耗5%,物流成本不到30%,而我国相应数据分别为19%、12.7%及60%;冷藏专用车占货车比例美国为1%,我国为0.3%;人均冷库容量美国为69 kg,我国仅为7 kg。而且我国现有冷冻冷藏设施建设迟缓,设备老旧,利用率低,许多农产品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冷链运输,造成了大量的损耗,直接降低了商品品质。
层次分析法(AHP)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于1982年提出,是一种综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系统性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和相关关系,根据不同层次的要素及其关联关系建立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进而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出单层排序(或权重)向量和总排序(或权重)向量,从而为方案的选择或系统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链条中,不同的环节承担不同的作用,每个环节投入的产品数量、类型、单位各不相同,每个环节对物流配送效率的贡献也不同。目前,国内外有关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评价的研究不多,主要关注点集中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组成、物流技术提升等方面,对供应链财务、经营等长期战略服务及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研究不太深入。本文从农产品冷链物流特性出发,本着可操作性、客观、有代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选取了财务、经营运作、人员及客户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层次模型,如表1所示。
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殊性,所以本文为客观反映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的评价,分别选取了批发商、第三方物流商、零售商及消费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各因素两两之间进行充分比较,其重要性用1~9标度来评分,具体参照如表2所示。
首先将一级指标间重要性两两进行判断与比较,根据评分结果,构造判断矩阵A—B,如表3所示。
W=[0.207,0.361,0.076,0.356]T,λMAX=4.227,C.I.=0.076,C.R.=0.084<0.1
同理,建立判断矩阵B1—C,对应财务指标,将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比较评分,如表4所示。
W=[0.108,0.342,0.381,0.169]T,λMAX=4.046,C.I.=0.015,C.R.=0.017<0.1
建立判断矩阵B2—C,对应经营运作指标,将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比较评分,如表5所示。
W=[0.404,0.176,0.345,0.075]T,λMAX=4.046,C.I.=0.015,C.R.=0.017<0.1
建立判断矩阵B3—C,对应人员指标,将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比较评分,如表6所示。
W=[0.076,0.381,0.239,0.304]T,λMAX=4.041,C.I.=0.014,C.R.=0.015<0.1
建立判断矩阵B4—C,将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比较评分,如表7所示。
W=[0.677,0.192,0.131]T,λMAX=3.096,C.I.=0.048,C.R.=0.082<0.1
为了判断AHP得出结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简称C.I.。随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简称C.R.。
其中:λMAX表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和修正。根据结果显示,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通过综合评价,得出财务指标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评价中依旧占重要位置,其次为经营运作和客户指标。如表8所示,在二级指标中,物流成本、利润总额、客户满意度、冷链设备利用率及信息化水平等指标比重较重。因此,本文认为,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重在节约物流成本,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冷藏设备建设及信息化技术提升,其目的是不断增加企业利润和提高客户满意度。
减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环节可以大幅节省物流成本、降低商品损耗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因此,应积极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体系,把生产商、批发商、经销商以及物流公司统一起来,建立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径,实现各自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用规模化降低配送成本。同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升级配送网络,提升精确信息获取度,提高运输效率。
农产品冷链物流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冷藏冷冻设施外,还要有专业的管理和作业标准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运输。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因自身定位及软硬件的欠缺,无法很好地完成全部冷链物流过程,因此,有必要把自有冷链物流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更高,可以带来更高的物流运输效率,也利于让生产、加工企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主业。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购买冷藏车、建立冷冻库,冷链物流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时,应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规律的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生产商、批发商、经销商的联动机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设立行业标准,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支持物流建设向专业型、信息型、环保型方式转变。